资讯内容正文

【玉门关见证】两千年前的军民融合

2024-08-19  来源: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作者:王斌银

一、戍守塞上

2.戍卒 敦煌兴盛里 公乘 闵赦之 2083

田卒 利寥亭部 安君豆 始建国天凤上戊亖年八月庚戊 除 88DYTGC:1

简1—4是玉门关吏卒籍贯登记簿,记载了吏卒的职务、姓名、所在县、里、爵位、年龄和退役时间等信息,几名吏卒全部来自敦煌郡。简中的效谷、龙勒、渊泉都是汉代敦煌郡下辖县。常利里、兴盛里、宜年里、步利里是汉代最基层自治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

简2中的公乘,公乘为第八级爵位。简3是新莽时期两名吏卒退役记录。渊泉故址在现瓜州县。“五十”即武士,汉代都尉府下属低级军官。田卒,边境屯田士卒。利廖亭,烽燧名。部,介于候官烽燧之间的军事机构。始建国天凤上戊,是新朝时期王莽的第二个年号。天凤年号有繁简,天凤是简称,始建国天凤上戊是繁称。亖即四,亖年八月庚戌即公元17年9月7日。除,退役。

经初步遴选统计分类,籍贯簿共99枚,其中40枚记载了来敦煌郡的吏卒,有候长2人,候史5人,士吏3人,仓佐1人,关啬夫1人,隧长6人,戍卒15人,私从者、葆人3人,三官掾1人。

敦煌郡青壮年在玉门关服役是很好的选择,他们从小生活在边塞附近,熟悉地理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有良好的应急应变能力。除刀剑盾弩等武器训练外,瞭望值守、耕画天田、传递烽火等,日迹巡察等戍守事务入门快。熟悉种田、作墼、涂亭、削工、割苇、牧羊等塞上农事,戍卒、田卒、牧卒河渠卒都能胜任,是玉门关最优质的兵源。他们戍守的不仅是国,还有自己的家。他们是2000年前边境和谐稳定,丝路畅通的基石,是军民融合的践行者。

5.主簿市记 书刀一直

6.出钱二千五百 买大杕木盖亭屋 553

简5—7是三份购物清单,记录了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简5采集自小方盘城,主簿是都尉府掌管文书的吏员,采购了书刀、管两种办公用品。简6采集自马圈湾烽燧遗址,买大杕,即采买长木头。简7采集自酥油土烽燧遗址,采购絣、粟、肠、刀、臼、糜、履、席等8种。絣,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三、劳务输转

简8是记录大煎都步昌烽燧负责人收到僦人运送物资清单封面。僦人在汉代边塞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政府雇佣人员,主要职责是转运边境所需的粮秣军需物资,为边塞提供服务,领取一定的“僦品”,即工钱,维持营生,相当于现代政府购买服务和劳务输转。

玉门关采集的9枚汉简记载了僦人,其中8枚有名有姓有籍贯。根据出土汉简内容分析,玉门候官下属烽燧每座编制4人,管理距离约5公里,每日昼夜轮班值守候望,日迹巡察,耕画天田。平时还要削工割苇,准备苣火积薪,作墼涂垩,修缮塞垣等,戍守任务较艰巨。僦人是在边塞运转困难、人手紧张的背景下产生的。僦人主要是本地人,因为他们生活在汉塞附近,敦煌、效谷、龙勒的青壮年,自家有车有牛,会驾车,会管理饲养牛马骆驼,熟悉道路。从昌安仓、玉门都尉府,给各候官烽燧运送粮秣物资。他们的加入可及时供给补充军需物资,减少成本、提高效能。

9.酒 亖斛 黍米 二斛 酱 二斗

牛肉 百斤 敦德尹遣吏氾迁奉到 246

黍米,也被称为黄米,颗粒比粟稍大,颜色多为黄色,煮熟后很黏。《说文解字》斛:十斗也。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汉代1石等于2斗,1斗为13.5斤。白稗米,稗,又称稗子,稗草,籽粒白色,旱地可种植,适应环境能力强,可食用粗粮杂粮类。醯,醋。敦德,王莽时期敦煌曾改称文德、敦德。《汉书·王莽传》:“改郡太守曰大尹”。敦德尹,即改称呼的敦煌太守。遣,派遣。汉简中史同吏。氾迁,吏员姓名。奉到,奉命送到。这份慰问清单可视作军政和谐的典范。

10.元康元年七月壬寅朔甲辰 关啬夫广德 佐熹敢言之 敦煌寿陵里赵负 趣自言 夫䜣为千秋隧长 往遗衣用 以令出关敢言之 796

关啬夫广德,即玉门关值守负责人名广德,佐熹,广德的副手名熹。敢言之,一般是汉代下级向上级报告的用语。千秋燧,位于马圈湾烽燧西约11公里处,是玉门关外规模较大的邮驿亭燧。寿陵里,敦煌县下辖基层自治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赵负,敦煌寿陵里女子姓名。䜣,赵负的丈夫,时任千秋燧长。“趣自言”的意思是急切地申说,要去给丈夫䜣送衣物等生活用品,“以令出关”,意思为依令取得出关凭证。

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军队的根脉,深扎在百姓,坚如磐石的军民关系是国家统一团结的法宝。两千年前,玉门关军爱民,民拥军。共命运,心连心和谐共存的军民关系,是古代军民融合的典范。进入新时代,敦煌市赓续拥军传统美德,积极解决驻地官兵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让军民融合发展更具体、更实在。(来源:酒泉日报  孙 宏)


敦煌旅游网公众号

添加微信公众号,在线实时一对一沟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