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我国甘肃省最西端的县级市,在1987年改为市之前它仅仅是一个小县。可是这个边远小县的知名度却远远超出中州大郡,不但国内海外皆知,更令全国全世界钦仰。究其原因,诚然是因为它拥有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石窟艺术,及在莫高窟藏经洞中保存了数万件古代文书。但是,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化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乐僔在鸣沙山麓首开第一个佛窟是肇源于三危山顶佛光的启示,有些偶然,那么此后1000多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蓬勃发展却是古代敦煌社会、宗教不断演进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如果说藏经洞文书历时千年而不毁是得益于西北气候干燥、水分稀少的自然地理条件,那么如此庞博的文献产生并封存于此处却是敦煌经济、文化繁荣发达所致,同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因而,在“敦煌热”勃兴全球的今日,探讨敦煌艺术与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即敦煌的历史就不是多余,而是必需的了。
探究敦煌的历史虽然也像研习其他地区史那样要借助史籍与方志,但是我国传世史书中对敦煌的记载却远较其他地区简略,有时甚至出现了大段的空白。这并不是因为敦煌不够发达、不够重要,而是由于敦煌偏处西陲,曾长期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或沦为异族领地,或自建了独立半独立王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状况,中原无以闻其详,史官无以书其状。故而传世史书能提供给我们的材料也就很有限了,我们必须更多依靠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书来补其不足。
敦煌文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又是当地人书当时事的真实记录,未经后人改篡,足资证史,也最可凭信,是不可或缺的难得史料。敦煌文书流散后,近百年来各收藏国,特别是我国学者就这些文书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借此勾勒出了敦煌地域史的基本脉络,使敦煌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上存留历史真相最真切最丰富的地区而熠熠生辉。试想,世界上还有哪个地区保存有数量如此巨大,内容如此繁复,跨越时间如此长久的地方历史文献?这些文献揭示的全方位的敦煌史是中华民族史的一个缩影,透过它,我们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认知我们伟大民族成长演进的点点滴滴和方方面面。
但是,敦煌文书并不是系统的历史档案,其内容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与文书的来源和当初封闭藏经洞的原因密切相关。关于这两点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一说主张洞之封闭系沙州人为避战乱,将实用文书封存留用;一说则主张系当地人出于敬惜字纸的传统习俗,将不适用的故纸废弃封消。无论支持哪一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看到:藏经洞中的文物并非有系统有条理的档案文卷,而是仓促或随意堆积而成的集合体。这样,这些文献所供给后世的史料必然不够全面均衡,换言之,我们在介绍敦煌历史时自然要受史料局限而详略不一。
所幸的是,敦煌文书数量至巨,涵括至广,目前已被研究剖析的主要是一些汉文卷子,大量用少数民族文字写成的文献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有些卷册甚至还未编目公布,敦煌文书潜在的研究价值非常大。相信随着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我们对敦煌历史和敦煌学本身都会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