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的由来?

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由于它的题材、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亘古不灭,为人们所喜爱,以至超出佛教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探索与发现敦煌飞天的由来?

飞天来自何方?

  飞天来自何方?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两字很贴切。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乐舞的天人。
印度飞天
 
  印度阿旃陀石窟内的石质浮雕上,刻释迦牟尼坐像。上部两角各有一飞天,体躯短健。

  公元2世纪  阿旃陀石窟

  飞天虽是佛教造型艺术,但她的形象来自古老的印度神话,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二位小神灵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是梵文Gandharva的古代音译,意译为天歌神。其形象有两说:一说是丑陋多毛,鬈发,半人半兽,执武器,飞行于空中,守护苏摩;另一种说法是极具丰采的美男子,周身散发香气,常飞游于菩提树下,云霓彩雾之间,歌舞散花,故称其为“香音神”、“寻香”、“香神”或“音乐之神”。《大智度论》载:“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


印度浮雕度母与飞天
 
  公元10世纪的浮雕度母。根据观世音的传说,度母是慈悲菩萨观世音的女性化身。其头部两侧浮雕有一对飞天,作伎乐供养。
 
石雕菩萨与飞天造像
 
  北齐主像为一菩萨,头戴宝冠。身披袈裟,交脚坐于佛座之上。背光呈桃叶形,周边饰火焰珠及飞天。

  紧那罗是梵文Kipnara的古代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传说马头人身,出自梵天的脚趾,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多与乾闼婆为妻室也。”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吸收了古印度神话及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成为侍奉供养佛的小神灵,司音乐、散花和礼拜之职。每当佛讲经说法以及最后佛涅槃之时,他们都凌空飞舞,奏乐散花。公元2世纪,其形象已经被雕刻在佛陀背光的两侧。

  佛教还将此二神与婆罗门教的崇拜偶像——天众、龙众、夜叉、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迦等共同列为护卫佛法的天龙八部。《维摩诘经》中说:“阿修罗等调飒玲玲之瑟琵琶,紧那罗王调敲驳荦荦之羯鼓,乾闼婆众吹妙曲于云中,迦楼罗王动箫韶于空里。”与天龙八部一起,营造出一种极乐世界到处充满庄严、祥端的气氛。

  虽同为天龙八部之一,最初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有区别。乾闼婆作为乐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在佛国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紧那罗作为歌神居住于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主要是在佛国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奏乐、歌舞。

  随着佛教理论、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需要,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石雕释迦牟尼飞天造像
 
  北齐

  主尊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四周有菩萨和弟子相伴。桃叶形树上有八身飞天,巾带飘扬。

  知识库

  ★婆罗门教
  
  古代流行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据传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以《梨俱吠陀》、《耶柔吠陀》、《裟摩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作为经典,视为天的启示或神的启示。推崇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信奉多神,如各种人格化的自然神、动植物神,被神话的祖先、英雄和各种精灵,各种女神以及一切代表邪恶势力的神等。宣扬人生有利、欲、达摩(履行社会道德和世俗义务)、解脱四大目的。利、欲是为了维持人生存的需要,达摩是实现解脱的必要前提,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精神的解脱,达到灵魂与神相结合的至高境界。还宣扬善恶因果,人生轮回。将信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之间在职业、婚姻、宗教礼仪、法律、道德和日常生活诸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和规定。

敦煌旅游网公众号

添加微信公众号,在线实时一对一沟通服务。